理解零知识算法PLONK(一)—电路

江小白 安比技术社区 2021-01-26 12:32

本文作者江小白,来自安比技术社区的小伙伴,本系列文章将对零知识证明算法-PLONK展开介绍。

最近研究了下零知识证明算法-PLONK。肚子里的墨水又增加了,记一下学习成果与新的体会,和大家共同学习 。

现状

近些年,各种新的零知识证明算法层出不出,各有各的特点,各有各的优势。借用V神系列文章里的一张图来简单呈现下当前的零知识证明算法现状。

Image

Fig.1 Zkp Algs 

从图中可以简单总结出以下几点:

  • 理论上安全性最高的是STARKs算法,不依赖数学难题假设,具有抗量子性;

  • Proof大小上最小的是SNARKs算法,如Groth16; PLONK算法在安全性上和Proof大小上,位于上述两者之间;

  • 其他的这里不做过多阐述,如想了解零知识证明更多信息,可参考链接。

对于SNARKs算法,绕不开的一个点就是中心化的Trust Setup,也称之为CRS(the Common Reference String)。而无论是PGHR13, Groth16,还是GM17算法,它们的CRS都是一次性的,不可更新的。即,不同的问题将对应着不同的CRS,这在某些场景下,会变得比较麻烦。这些存在的问题,变成了PLONK,SONIC这类算法的一个优势,它们算法虽然也需要中心化的可信设置,但是它的CRS具有一定的普适性。即,只要电路的大小不超过CRS的上限阈值,一些证明问题就可以共用一个CRS,这种CRS称之为SRS(universal Structured Reference String),关于SRS的定义,详细的可参考SONIC协议里的第3小节。PLONK算法继用了SONIC算法的SRS的思想,但是在证明的效率上,做了很大的提升。接下来,让我们详细的介绍下PLONK算法的具体细节,主要从下面四个小节去分享:

  • 电路的设计 -- 描述PLONK算法的电路的描述思想;

  • 置换论证或者置换校验 -- 复制约束,证明电路中门之间的一致性;

  • 多项式承诺 -- 高效的证明多项式等式的成立;

  • PLONK协议 -- PLONK协议剖析。

电路

PLONK算法电路的描述和SONIC算法一直,具体的过程可以参考李星大牛的分享,已经写的比较详细且易懂。在这个小篇幅里,我想主要分享下我自己的两点想法:

  • 无论是什么样的电路描述方式,电路的满足性问题都要归结于2点,门的约束关系和门之间的约束关系成立;

  • 在SNARKs系列的算法里,电路的描述单元都是以电路中有效的线为基本单元,具体的原理可以参考我之前分享的文章,而在PLONK,SONIC以及HALO算法里,电路的描述单元都是以门为基本单元。

这两种电路的不同描述方式带来了一定的思考。那就是,之前在研究SNARKs算法时,我们都已经相信一个事实,“多项式等式成立,就代表着每个门的约束成立”,然后推断,整个电路逻辑都是成立;在这个过程中,并没有额外的去证明门之间的一致性成立;但是在PLONK算法里,除了要证明多项式等式成立外,还要额外的用置换论证的数学方法去证明门之间的约束关系,即复制约束。为何会有这样的区别?希望有心的读者能一起在评论区探讨这个问题?我个人理解是因为电路的描述方式的不同:

  • PLONK算法里,电路描述的单元是门,它为每个门定义了自己的L,R,O,因此需要证明门之间的一致性;

  • SNARKs算法里,电路描述的单元是线,门与门之间的值用的是同一个witness,因此不用额外证明一致性。

置换论证

前面我们说过,在PLONK算法里,需要去证明门之间的约束关系成立。在做具体的原理解释之前,我们先简单的过一下PLONK协议的过程,如下图所示:

Image

Fig2. Protocol 

可描述为:

  • 根据电路生成三个多项式,分别代表这电路的左输入,右输入,输出;

  • 利用置换校验协议,去证明复制约束关系成立;

  • 步骤3和4,校验门的约束关系成立。

其中第1点已经在电路小节里阐述过了,接下来,将详细的讲解多项式置换校验的原理。先从简单的场景去讲解:

(1)单个多项式的置换校验 

其实就是证明对于某个多项式f,存在不同的两个点x,y,满足f(x) = f(y)。下面来看具体的原理: